医生介绍

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在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全病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理事。

1999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2008年获得湘雅医院内分泌科硕士学位后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以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营养相关疾病为主。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要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2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4篇。

擅长疾病

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

科普语音
查看全部 >
大蒜水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语音时长
02:09
74.24万
大蒜水是把新鲜的大蒜捣碎以后加入适量清水冲调得到的一种保健饮品,它能让人体尽快把大蒜中的营养吸收和利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大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及解毒杀虫的功效,所以喝大蒜水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大蒜水中所含有的大蒜素抗炎杀菌作用强,可以杀灭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副伤寒杆菌用来治疗脑膜炎、肺炎、伤寒痢疾有着良好的功效,可以预防流感的发生。 大蒜中硒的含量较多,能清除体内的毒素,减轻肝脏解毒负担,起到保护肝胆的作用。同时硒元素对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具有降血糖作用,大蒜中的有效成分还可以有效降血脂,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预防癌症。大蒜水虽好,但是长期的喝还是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大蒜属于湿热之物,长期喝大蒜水会导致体内火气旺盛,出现上火的症状,导致口舌生疮,还会让人有口臭,甚至会有胃黏膜的损伤造成,对于慢性的胃炎和胃溃疡的患者需要慎食。
竹笋是发物吗
语音时长
02:58
56.81万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迁延不愈的疾病,比如老寒腿、慢支哮喘等,或者是加重已发疾病,比如过敏性疾病的食物,竹笋是一种发物,尤其是春笋,竹笋中含有难溶性草酸,食用过多易诱发哮喘等老慢支疾病、过敏性鼻炎、皮炎、皮肤病等疾病。而且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对于容易产生摄入性过敏的人来说,要慎食春笋。 还有就是竹笋中难溶性草酸,食用过多可导致体内草酸的大量沉积,是导致尿路结石的因素之一,尿路结石的患者要少吃。草酸还可以妨碍钙的吸收,骨质疏松的患者也不宜多食。 此外,竹笋含有大量粗纤维,难以消化,很容易擦伤腹壁或消化道,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易引起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对于胃肠道不好的人来说也要尽量少用大量摄入粗纤维食品,会影响消化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引起饱胀、排气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所以在食用时要控制用量,不能顿顿食用,也不能食用过多,并且要完全蒸熟,软化以后再食用,可以降低其对身体的副作用。
经常喝咖啡对身体有伤害吗
语音时长
01:23
74.38万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一概而定,取决于喝的量是多少,咖啡因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多数人饮用咖啡是为了保持清醒、提神醒脑,从咖啡的营养价值来说,它其中含有一部分丹宁酸,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的作用。 因此咖啡是可以帮助我们提神、改善神经的功能,甚至有一定的抗氧化的作用。有国外的研究发现,每天一到两杯咖啡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免疫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但是很多人喝咖啡喜欢加糖和咖啡伴侣,这样可能导致我们摄入过多的糖类和反式脂肪酸,反倒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除此之外过量饮用咖啡,比如说每天超过六杯的咖啡,可能会带来过度的神经兴奋而影响到睡眠,这样也对健康是不利的,过量饮用咖啡还会抑制钙的吸收,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因此每天一到两杯咖啡是最好的选择。
毛蛋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语音时长
02:58
52.98万
所谓毛蛋实际上就是鸡胎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死胎毛蛋,是受精蛋,由于温湿度或细菌、寄生虫感染造成的死鸡胎;一种是活胎毛蛋,即在鸡孵化时有意中止孵化,形成活胎毛蛋,又称为活珠子。 在民间传闻中毛蛋是具有美容养颜、保健补血等功效的一大补品,其实在孵化过程中,鸡蛋的绝大多数营养物质已被胚胎的发育利用而消耗掉了,即使能留下一点营养成分,与新鲜的鸡蛋相比也是要低得多的,其营养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还有就是卫生问题,据卫生部门检测发现,因为存放、运输等过程中卫生条件无法得到保证,可导致毛蛋中含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外,还有寄生虫、寄生虫卵等。 有些毛蛋含有大量病菌及有毒有害物质,人吃后极易导致中毒、过敏,并且有资料显示毛蛋中含有生理活性物质,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少儿常吃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引起性早熟。 总的来说,毛蛋一没有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二又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不建议大家食用毛蛋。

微信扫一扫

查看“侯茜”医生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