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跟胖有关系吗
2020-03-03
56.80万
用手机观看
扫一扫即可手机观看视频
视频内容

心律不齐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心律失常,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成心律失常跟肥胖有关系吗,这是很好的话题。

我们知道心律失常很多是一种临床表现,它的根本病因是由于各种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最为常见的,比如冠心病,比如各种类型的心肌病,还有各种类型的这种心脏其他的结构性心脏病等等,这些心脏病导致的心律不齐和心律失常,跟肥胖很可能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举例说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它跟肥胖是有确定关系的。我们知道肥胖以后会导致体内的代谢系统出现明显的这种改变,比如有II型糖尿病或者是高血压等等,它就会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的受损,导致冠心病,而冠心病是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肥胖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诱因。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肥胖推动了心律失常的发生,肥胖加重了心律失常的发生,不管是不是有无心律失常,肥胖或者超重都应该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并予以干预的一个临床靶标。

展开更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相关推荐
03:16
肥胖有哪些危害

肥胖的危害其实非常多的,这些总结下来近20条的肥胖危害。比如说肥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引起代谢紊乱,比如血糖升高,糖尿病,很多Ⅱ型糖尿病是和肥胖相伴行的。

另外一个危害是,比如说女性的一些女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很多不孕不育就是因为肥胖引起的。中国人很多会认为很多肥胖不是病,大家都觉得肥胖很正常,我胖嘟嘟的很可爱。实际上肥胖它有很多问题,它真的是一种病,所以说我们一般来说把BMI,我们叫体重指数,超过28的人,就直接定义为肥胖病、肥胖症,所以说大家可以测算一下BMI。

BMI叫身体的体重指数,它怎么计算呢?比如你的体重是公斤,比如我现在是80kg,我的身高是1.75m,那就80除以1.75m,再除以一个1.75m,就除两次1.75m,这样算出来一个数字,如果它是18~24那是正常的。24以上到28以下,这样这个概念我们叫做overweight叫超重。超重说明你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状态,但是已经超重了。大于28,那我就把它诊为是肥胖病了。

就像我们做代谢型手术,它的一个指标是多少呢?现在外科和内科大家标准不一样,外科的标准是大于32.5,是强烈推荐做。内科是大于32,在美国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它那个指标是大于40。因为欧洲人、西方人和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人种不一样。

肥胖还有一些,比如说像我们讲的呼吸睡眠暂停,叫OSAS。很多人会跟我抱怨说,家里面老公很胖,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婆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很担心。为什么呢?老公睡着睡着就没声音了,前面呼噜打得很响,过了一会就没声音了,很多时候要一分钟或者有些人甚至超过一分钟,突然再来一下,回过头来中间这一段时间就感觉像断气了一样,非常可怕,这就是我们讲的呼吸暂停综合征。

还有一个就比如说男性的性功能障碍,激素的水平变化,比如说男性女性化,很多肥胖的男人一看乳房都发育了,他一些女性特征开始出现。总的来说很多,所以说肥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概念。现在并不是像我们唐朝以肥为美,它是有一定的标准。像我们BMI超过28的人,你觉得自己是不健康的,你要知道肥胖的危害非常大。

卢列盛
副主任医师
2020-01-17
55.41万
03:54
压力大为什么会肥胖

那么糖皮质激素是我们遇到压力时,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那么它的作用是帮助人应对这种压力。那么糖皮质激素呢,它也有刺激我们脂蛋白脂肪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脂蛋白酯酶的作用,就是将我们的脂蛋白带入到脂肪细胞或者肌肉细胞,而这种脂肪酶的作用呢,它释放储存在脂肪细胞里的脂肪,也就换句话说,我们的脂蛋白酯酶,它是帮助我们增脂,也就是会使我们脂肪堆积增多,我们的脂肪酶是帮助我们降脂,而使我们的脂肪堆积减少。那么胰岛素它会激活,我们脂肪细胞当中的之脂蛋白酯酶,特别是腹部的脂肪细胞。那同时胰岛素又会抑制肌肉细胞的脂蛋白酯酶的产生,因此胰岛素释放也就会越来越多,脂肪就会被储存在外周组织,比如说肌肉、脂肪、肝脏,那么消耗也就会越来越少。那么压力有时候也可能会使人增重,那么这种压力也可能会让人减重,那么其决定因素就是胰岛素。当我们胰岛素的水平较高的时候,我们可能通过脂蛋白酯酶的作用,压力就会使人增重;当我们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比较低的时候,致使我们更多发挥脂蛋白酶的一个作用,那么这个压力就会使人减脂。因此爱吃甜食的人,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肥胖;不爱吃甜食的人,压力大的时候反而容易消瘦。因为甜食会促进我们体内的胰岛素的分泌。那么胰岛素高低决定了我们脂蛋白酯酶或者脂肪酶的一个活性。因此我们研究表明那些对心理压力大、反应大的人,他往往高脂、高糖的食物也是吃的最多的一些患者,也会导致他体重增加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程晓芸
副主任医师
2020-01-17
73.13万

微信扫一扫

查看“周宁”医生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