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优缺点是什么
2020-01-14
47.06万
用手机观看
扫一扫即可手机观看视频
视频内容

腹膜透析的优点就是操作比较简便,可以居家操作,那么它是不用在医院的,病人如果能够自己看得见,能够自己操作的话,它可以居家操作,不用到医院,而且腹膜透析对中分子物质的毒素清除更为有效,占用的医疗资源也少,对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比血透要好,对机体内环境中这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比较小,病毒感染的机会少。缺点就是有的时候会发生腹膜炎,所以,腹膜炎发生率如果高的话,也会影响到病人的这个生存质量。还有一点就是透析液容易丢失一定量的氨基酸,可能会出现一些低蛋白血症。

那么反过来讲,血液透析是我们国内目前采用更多的方法,血液透析它一般来讲要到医院去操作,要一个礼拜2~3次,那么它的这个缺点就是每次透析要进行血管穿刺,对机体内环境、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大一点,残余肾功能丢失较快,病毒感染的机会比腹膜透析多。但是它的优点就是对毒素的清除比较快,然后不用自己去操作,只要医护人员去操作,而且跟医生、护士接触时间更长一点,对病情把握更好。

展开更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相关推荐
03:55
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

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五类,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平时我们抽血化验中的中性粒细胞是指循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其实外周血中还有一部分中性粒细胞是粘附在血管壁上的。当细菌侵入机体产生化脓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迅速游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并将其杀死,且感染越严重,越多粘附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游出来和细菌抗衡,此时,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升高。

此外,血液化验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是一过性的,常见的有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后期、分娩时、剧烈运动、酒后、饱餐、高温、严寒及情绪突变等。去除上述因素,中性粒细胞数量很快恢复正常。另外,血液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的疾病有如下几种:

一、急性炎症,常见于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二、急性创伤或组织细胞破坏,见于手术后、急性心梗、烧伤、脉管炎、风湿病等。

三、急性大出血,常见的有脾破裂、宫外孕导致的输卵管破裂。

四、急性中毒,如服用过量催眠药,大量接触杀虫剂,糖尿病导致的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五、白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疾病有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晚期。

朱秋良
副主任技师
2021-07-09
36.56万
04:30
血液粘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液粘稠是一个口语化的词语,在医疗上不会说血液粘稠,可能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问血脂过高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血栓的风险增加,就是我们把它理解为血液粘稠。

血液粘稠的病因如果把它理解为它的高凝性增加,也就是它的血栓的风险增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指人体的血清量减少,比如呕吐、疲劳等,是一个人为的因素或者是疾病的因素导致了它的减少。

另外,在医疗生理上的时候分很多种情况,比如血糖的过高可以造成血液的粘稠,这跟血糖过高了之后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关系,也可以因为血脂的升高有增加,血脂导致了血液的粘稠,像过多吃了高脂的食物、肥胖等也会引起。还有喝酒也可以导致血液的粘稠,喝酒、抽烟都会导致,跟年龄、血管的流动性等也有关系。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对一个健康的生活,血栓的风险增加主要一是跟年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喝酒、抽烟、熬夜,还有大量的饮食不当,比如吃了大量的脂肪类食物等引起来的。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肝脏的问题,因为所有吸收进来的脂质都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所以肝脏的代谢能力下降也会引起。也有很多人说我吃东西非常清淡,也非常的注意,但是血脂还是高的,又不肥胖,这种情况下多半血脂的高是一个代谢性的问题。

所以一旦自己或者各种检测觉得血液粘稠,尤其是现在很多药店里去做这样的检测,通过手指头放一个机器就告诉你血液很粘稠,实际上医疗上是没有这样一个概念的。

还有一个血小板的增加也会引起巨性增加,我们要去区分它,有没有生活的不良习惯,有没有各种血栓的高危因素,血脂水平如何,血小板水平如何,有没有糖尿病等因素,来共同去判断它是否是处在一个高凝的状态或者是一个血栓增加的状态,也是老百姓常说的血液变粘变稠的状态,所以它跟很多的这个疾病有关。

一旦真的有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医疗上的处理是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办法,所以还是需要找专业的医生去评估,血栓的风险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到底跟哪一类的因素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去除病因,比如肥胖需要去减肥,饮食生活不健康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如果靠这些不能够改变,需要适当的降脂药物,或者是血小板增高的时候,需要使用血小板的药物,或者是把血糖控制住等,也就是病因是关键,找到了原因来处理原因,再去改善这个问题,才是正道。

余莉
主任医师
2020-10-24
38.51万

微信扫一扫

查看“胡大勇”医生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