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判断牙痛还是三叉神经痛
29.00万
2021-03-31
有些患者总是牙痛,可是去看了牙科却说牙齿没有问题,那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如果你的面部、舌部,有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很短,而不发作的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那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发作。 三叉神经痛是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每次发作仅数秒钟到两分钟,间歇期完全正常,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严重者可因疼痛出现面肌抽搐。 随着病程进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会因疼痛不敢洗脸、刷牙、进食,很多人在三叉神经痛发作时,误以为是牙痛,但是拔牙之后疼痛仍不能缓解,这时候才意识到可能是三叉神经痛。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大家要记住,牙痛往往是持续性钝痛,且多合并有牙龈及脸部肿胀,而三叉神经痛多是间断性的疼痛,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三叉神经痛在发病初期持续时间不长,疼痛不是特别剧烈,不治疗确实可能缓解,但这种缓解多数只是暂时性的,还有再发作的可能。确诊为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大约70%的患者可以治愈,如果药物不能控制,还可以考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那么除了按时吃药还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饮食要有规律,尽量吃一些软的、易咀嚼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大、过冷、过热的食物,其次,饭后要漱口,说话、刷牙、洗脸时候要轻柔,以免诱发。 第三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保持心情放松,保证充足睡眠,所以如果大家遇到顽固的牙痛时,不妨到神经科来看一下。
02:26
总是偏头痛怎么办
41.34万
2021-03-31
偏头痛发作时多为搏动性,常常感觉血管神经在一蹦一蹦的疼,发作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偏头痛的经历,一侧痛、双侧痛或多个部位反复痛。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现在还不明确,也就是说根治比较难,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减少发作。 很多时候偏头痛的发作是有诱因的,比如有些人会在熬夜、睡懒觉、喝酒、喝咖啡之后头痛,那么远离这些诱因,就能很好的预防偏头痛的发作。情绪压力也是造成偏头痛的一大诱因,要学会调节情绪和精神压力。 偏头痛发作剧烈时,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物,比如布洛芬、曲普坦等等,但偏头痛用药需要把握好服药时机,严格控制药量,不能一味的依赖止痛药,因为止痛药过量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超过一半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女性的发病率远大于男性,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月经期发作,这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因素有关。 最后要提醒大家,成年人尤其是50岁后,之前没有过偏头痛,突然头痛,或者是头痛发作变得频繁,性质程度发生变化等等,都需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02:46
位置性眩晕是怎么回事
57.46万
2021-03-31
位置性眩晕又称变位性眩晕,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女性多见,没有传染性,它是由一定的头位或体位所诱发的,持续时间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常见的病因为耳石脱落,炎症或者外伤也可以诱发此病。临床表现为体位改变,或者是头位改变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变换体位到另外一侧,可以迅速好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半分钟以内,很少超过一分钟,发作时一般没有耳鸣和耳聋的现象。 治疗方面首先应避免诱发眩晕的位置,先进行手法复位及药物治疗,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比如前庭神经切断术。如果是中枢性位置性眩晕,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02:06
中风后遗症会好吗
84.33万
2021-03-31
中风患者进入到后遗症期,其肢体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几乎已经定型,好转的空间较小。患者在中风发生后的3-6个月内,属于黄金恢复期,在此期间尽早给予患者系统的治疗,全面的康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会得到部分改善。 即使患者已经处于后遗症期,也要持之以恒的锻炼,同时还要注意预防脑卒中再发生,卒中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言语训练、康复相关的护理及心理治疗。 在生活习惯方面,脑中风后要注意:第一合理膳食,饮食注意多样化,减少钠的摄入,少吃糖类和甜食,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 其次是戒烟、限酒;第三是注意锻炼,个体化锻炼,一般健康成人每周运动3-4次,每次至少30-40分钟有氧运动,同时注意控制体重。四要保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负面情绪。 此外没有医生的指导,不要随意的停药、换药,在治疗期间谨遵医嘱。
02:16
小脑有哪些功能
54.27万
2021-03-31
小脑是神经系统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的结构包括中央的小脑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躯干的平衡功能,当小脑蚓部病变时,会出现身体的共济失调及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步幅加宽、左右摇摆、步态蹒跚等,故称为醉汉样步态,多见于小脑蚓部的肿瘤等。 而小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当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的肢体共济失调,会出现指鼻障碍或者下肢的共济障碍等等,同时伴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有时会出现钟摆样的腱反射。 小脑半球病变常常会出现水平性的炎症,以及小脑性语言,比如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等等,常见于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病等。 所以小脑有很重要的功能,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在各组肌肉、力量、速度、幅度等方面准确配合,这种配合就要依靠小脑来进行调节。
03:34
帕金森病有什么表现
73.48万
2021-03-31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多于60岁以后发病,40岁以前发病的相对比较少见,平均年龄大约在55岁左右,男性的发病者略多于女性。 该病的起病是比较隐匿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它主要有两大类的表现,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表现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静止性震颤多开始于一侧的上肢,静止时出现,随意运动时减轻,紧张、激动时会加剧,而入睡后会消失。 典型表现是拇指与食指呈搓丸样动作,随意运动迟缓,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以手指的精细动作,比如扣纽扣、系携带等动作比较缓慢,语速变慢,写字越写越小等等。 肌强直表现是肌张力高、关节阻力增大,姿势平衡障碍,表现为特殊的体态,走路时上肢摆幅减小,起步转身困难,有时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前冲步态。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睡眠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比如便秘、多汗等等。 帕金森病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诊断,所以及时规范就医十分重要。
02:11
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吗
74.63万
2021-03-31
手抖的病人都害怕自己是得了帕金森病,但其实可能大部分手抖的病人都不是帕金森,除了帕金森病,手抖最常见的是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往往有家族史,会出现双手持物或保持一定姿势时,不自主抖动,写字、拿筷子、倒水、端碗时都会出现手抖,但是在安静状态下,手抖的情况少见。 在情绪激动、紧张时会加重,有些病人饮酒后手抖可减轻,但是我们不建议患者通过喝酒来减轻症状,因为酒精戒断时也会引起手抖。 还有一些手抖是其它疾病造成的,比如有些甲亢的病人,会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的情况,另外一些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病人,也会出现手抖,还有一些比如小脑的肿瘤、脑血管疾病等也会引起手抖。 有一些药物,例如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癌药物等,同样也可以引发手抖的症状。 我们正常人有时候也会出现手抖,比如紧张、焦虑、生气的时候,出现手部不自主抖动。所以并不是出现了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鉴别。
03:40
做梦是不是睡眠质量差
47.44万
2021-03-31
正常人每晚都会做梦,梦大约占据每天睡眠时间的1/5,整晚的睡眠中一般会有4-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里都有快速眼动睡眠期,做梦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人每天晚上都会做4-6个梦。 而在过度疲劳、生病、重大事故、心理创伤、焦虑等情况下,就更容易做梦。老年人随着脑功能的减退,睡眠质量下降,自觉多梦,其实这是一种正常老化现象,不必过分担心。 做梦的内容往往跟白天或睡觉时所受到的各种刺激有关,白天对某件事情想得太多,睡觉时就会梦见这件事,或者虽然没有想过某人某事,但是由于以前曾经经历过,晚上睡觉时部分大脑神经细胞会回忆往事,所以也会梦见这些事。 另外,身体各器官的刺激和病理变化,会引起这部分脑细胞兴奋,导致梦中出现类似情境。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夜里不停的做梦,也就意味着睡眠曾多次中断,记得自己做了几个梦,则表示夜里曾经醒来几次,睡眠时断时续自然会清楚的记住梦境。 但是白天就会觉得有所疲惫,不过正常做梦本身不会影响睡眠,还对健康有益,一些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和生长激素,就是在深睡眠及睡梦中合成的,所以做梦并不代表睡眠质量差,而过于频繁的梦境和易醒,则是睡眠质量欠佳的表现。
02:06
睡觉为什么会做梦
58.68万
2021-03-31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在入睡以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然在活动,这就是做梦的基础。 正常的梦境是保证机体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当睡眠者易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刻被唤醒,不让他的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梦被剥夺了,会出现一系列人体生理异常,比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也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比如焦虑、紧张、易怒、幻觉等等。 所以正常的梦境活动是很重要的,由于人在梦中以右侧大脑半球的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觉醒与梦境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 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情绪调整和认知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

查看“肖雨晴”医生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