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介绍

女,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湖南省人民医院超声二科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Thomas-Jefferson大学超声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腹部、浅表脏器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负责及参与省厅级课题十余项,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数十余篇,参与研究团队获湖南省卫生厅第十三届湖南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参编湖南省卫健委培训教材一本。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学组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肌骨学组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基层超声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湖南省超声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省超声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介入医学联盟常务理事,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运动损伤与康复学组委员,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前列腺疾病防治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肝癌多学科诊疗联盟常委 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肌骨超声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擅长疾病

肝胆胰疑难疾病、甲状腺乳腺超声诊断及治疗,超声介入治疗。

科普视频
查看全部 >
03:31
甲状腺tirads分类是什么意思
36.62万
2021-03-23
甲状腺分级就是ACR TI-RADS分级,它是TI-RADS委员会明确定义甲状腺结节超声报告的一个词典,它包括甲状腺的成分、回声、形态、边缘和强回声五个征象,将每个特征的不同分类,赋予不同的分值,根据它的总分值,赋予五种风险级别。 TI-RADS良性,TI-RADS一类;然后TI-RADS二类就是非可疑恶性,就考虑很大可能是良性,而TI-RADS三类是轻度可疑恶性,到了TI-RADS四类的话,就是中度可疑恶性了,TI-RADS五类是高度可疑恶性。 我们还要结合病灶的大小,和它的TI-RADS分级,一般会推荐患者进行一个细针的穿刺,和一个定期的随访。 然后甲状腺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内分泌腺,我们往往超声检查能够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它的体积以及它的血流情况,而如果发现结节,我们也可以对结节的一个良恶性,就是我们刚刚讲的TI-RADS分级进行一个预判。 但当结节在常规超声难以判断,包括TI-RADS我们有时候良恶性很难区别的时候,甲状腺的超声造影能够给我们一些辅助的信息,以避免漏诊、误诊,而且甲状腺结节消融术后,常规超声往往是难以判断消融手术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甲状腺超声造影,进行一个术后的效果评价。 因为我们造影剂打进去以后,因为这个结节已经是消融了,灭活了,那么它就会形成一个黑洞,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效果,患者看到这个黑洞也可以非常的放心。
02:58
乳腺birads3类是什么意思
64.49万
2021-03-23
乳腺的BI-RADS分类,是美国放射学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的目的是规范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减少影像描写的一个混淆,提供乳腺癌风险的一个预测,指导临床医生对乳腺患者进行治疗、随访。 以美国放射学会的BI-RADS第五版为参考,BI-RADS分类总共是分为六类,零类是不能确定,一类我们往往就是一个正常的乳腺,二类是一个良性发现,比如说囊肿,单纯的一个导管扩张等等。而三类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一个良性的病变,大家不要担心。 四类的恶性风险达到了2%-95%,所以它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而我们报到五类,大家要高度怀疑是个恶性了,恶性的可能性可能是大于等于95%,而六类就是为病理确诊的恶性病变。 所以患者朋友们你们的诊断报告,如果是三类的话大家都不要担心,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四类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而且复查的时间宽度就要缩小一点。五类和六类就要积极的进行处理。
02:59
甲状腺囊肿可以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吗
73.13万
2021-03-23
甲状腺囊肿可以选择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的硬化治疗,它的原理是在超声引导下,使用穿刺针穿刺囊肿,并抽出囊液,注入聚桂醇原液反复冲洗,而聚硅醇可以使囊肿壁的细胞蛋白凝固、变性,细胞破坏,产生无菌性的炎症,从而使囊壁凝固、粘连、硬化、闭合,达到治疗效果。 这个手术是非常简单,往往在门诊就可以进行,有时候是不需要住院的。而且它创伤是非常小的,在颈部不留有手术疤痕,因此它是爱美女性的福音,它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时刻是可以通过超声图像观察到针尖所在的位置,实时安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是比较小,因此术后恢复也是非常快,同时价格相对低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复发率低,而且在门诊手术室就可以完成了,非常的节约时间。

微信扫一扫

查看“危安”医生科普知识

同科室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