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
所属类别:
疾病
本词条涉及疾病类描述和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遇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疝(Hernia),俗称疝气,其最初的意义是“腹痛”,但后世多特指“少腹坠痛”的狐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疝”。医学上的疝气指的是器官,例如肠子,经由腔室的孔道离开原先的位置。有多种不同的形态的疝气,且大多都好发于腹部特别是鼠蹊部。鼠蹊部疝气较常以腹股沟疝气的形式产生,但也同时可能为股疝气,基本上鼠蹊部疝气是一个发生在区域的疝气突起的统称。其他还有包括横膈裂孔疝气、切口疝气还有脐疝气等等类型的疝气。对于鼠蹊部疝气的患者来说,大约有66%都主诉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困扰,这包含了疼痛、或是在咳嗽、运动甚至是上厕所时的不适感。而这些病征都可能在一天结束之后甚至是躺着的状态中获得缓减。在压迫的时候可能会造成突出的部位变大。鼠蹊部疝气发生在身体右侧的机率大于左侧。对于此疾病,医护人员最大的担忧就是肠扭转 ,是当流到肠道的血液供应因为堵塞而造成的,这通常会导致该部位严重的疼痛感或是触压痛。横膈裂孔疝气或食道裂孔疝气常常会在进食时引发胃食道逆流但也有可能在进食时造成俗称“火烧心”的胸痛感。
有可能导致疝气的危险因子包括:抽烟、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症、怀孕、腹膜透析、结缔组织疾病或之前曾接受阑尾切除手术等。引起疝气有部分是因为基因影响而也因此常出现在特定家族间。目前仍不确定鼠蹊部疝气是否和举重有关。疝气可借由病症与症状被明确诊断出来。偶尔会使用医学影像技术来辅助确认诊断并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医学上也常使用内视镜来诊治横膈裂孔疝气。
若男性患者罹患鼠蹊部疝气,没有造成任何症状,没有进行手术的需要.,但如果罹患的是股疝气,且是发生在女性病患身上则会建议病人接受手术,因为股疝气有可能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如果是缺血型的疝气,即有紧急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法又有分为传统开腹手术或是腹腔镜微创手术 。开腹手术的好处是只要借由局部麻醉而不需要全身麻醉就能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点就是过程中不会给予病人过多痛楚。横膈裂孔疝气可以经由改变生活型态来改善,像是提升床头高度、减轻体重、改变饮食习惯等都可以。H2受体阻断剂或氢离子泵阻断剂等的药物对病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若药物治疗不能确实改善病征,则会建议病人考虑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大约有27%的男性与3%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有一次得到鼠蹊部疝气的机率,根据统计,此疾病的好发年龄多集中在1岁前和50岁以后。在2005年,因为腹股沟疝气、股疝气和脐疝气造成的死亡人数是32500例,相较于1990的50500例减少许多。在美国,横膈裂孔疝气的盛行率估计约介于10-80%间。首例有记录在案的疝气病例可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埃伯斯氏古医书。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 ,是以阴囊、小腹疼痛肿起,涉及腰、胁、背以及心窝部、脐周,伴有四肢厥冷,冷气抢心,止作无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疝气也可以说成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疝气包括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由于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

1疝气的症状


症状

在小儿脐部形成向外突出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物,外表呈球形或半球形,顶端有一小瘢痕,摸上去柔软。

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在白天,小孩跑跳时肿物会由小变大,但是无明显痛感。晚上时会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并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

但在哭闹、运动、咳嗽、解便后等情况,肿物变的特别大,摸上去较坚实,腹痛加剧并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停止等情况。在婴儿啼哭时腹压增高,该变化更为明显,皮肤也变得较薄。

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嵌顿甚为罕见。
1. 小儿疝气通常在小儿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小儿疝气还会影响小儿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患有疝气的小孩还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多数在两到三个月时被发现,也有迟至一至两岁才被发现。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小儿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2. 成人疝气主要表现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站立、用力、咳嗽时出现,平卧时可消失。肿块突出时,用于向上轻轻推挤有轻微阻力感随即很快消失。有时同时听到咕噜声。此外,肿块突出时病人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成人疝气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

3. 老年疝气比较特殊,多由老年体质弱造成。老年疝气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而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老年疝气发生后老年还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

2疝气的病因

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西医认为引起疝气发病的原因与两个因素有关,疝气的发病原因与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过高两个因素有关。 腹壁强度减弱又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禀赋不足的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或宽大的腹股沟三角等。后天性的原因有手术切口,外伤、炎症、感染等。 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很多。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幼儿经常嚎哭等。

中医认为引起疝气发病的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肝气郁滞 忧思、愤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窜于少腹而发病。

2. 寒湿内停 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而发病。

3. 中气下陷 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肝肾亏虚、筋脉松驰、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物理因素(35%):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先天因素(45%):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

3疝气的预防

 疝气日常预防

1、保持健康体重。

2、防止腹压增高:避免推挤、举、或拉扯重物;减少哭闹,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通畅,预防制便秘;戒烟,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

3、坚持加强腹部肌肉锻炼。

4、保证小肠不冲击疝环口,使疝环口得到治疗。

疝气健康教育

1、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营养,能帮助您避免便秘的产生,并且帮助肌肉组织健全。

2、不要抽烟,因为刺激肺部所造成的长期咳嗽,不仅将您暴露在发生疝气的风险下,更可能造成疝气的复发。

3、作运动,定期而缓和的运动,有助于强化腹部肌肉。

4、维持均衡的体重:如果您体重过重,试着减轻一些体重,如此可以减轻腹部的压力。

5、运用适当的抬重物技巧,避免提举过重的东西。

6、保持健康体重。

7、防止腹压增高:

(1)避免推挤、举、或拉扯重物

(2)减少哭闹

(3)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通畅,预防制便秘。

(4)戒烟,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

3、坚持加强腹部肌肉锻炼。

4、保证小肠不冲击疝环口,使疝环口得到治疗。

4疝气的治疗

一般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1)胶布粘贴法

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

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二、手术治疗

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疝气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一处方:母丁香适量。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二处方:升麻3克,黄芪15克,大枣15克。用法:水煎服。

三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桂圆肉10克,人参4克(党参15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煎服。

四处方:伴小茴10克。活鲫鱼60~90克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五处方:荔枝核5个,桔核10克,大小茴香各3克。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六、处方:黄芪、党参(适量)与桂圆、荔枝、红枣(各5-7 粒,不去核)水煎,带茶饮。在注意饮食的情况下,效果颇好,特别注意尽量少喝或不要喝酒。

西医治疗疝气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如下:

1.手术疗法有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术:通过剥离部分腹外斜肌用以修补疝环口,复发率相对较高、术后舒适感略差;

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片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代替剥离部分腹外斜肌修补疝环口,是目前国内县级以上医院的主流治疗方式。术后病人恢复快,舒适感复发率不到百分之一。(儿童因身体快速生长,而补片大小一定,不伸缩,因此,儿童疝一般不建议使用补片修补,用传统高位结扎修补术较多)

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修完成疝修补术或疝补片修补术,创伤相对较小, 对医生技术要求相对要高,省级以上大型医院或专业的疝治疗科室有陆续开展。目前还没有广泛开展。

2.保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以及疝气带治疗:

口服药:有助于缓解疝气疼痛、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由于不能使疝气脱出物回位疝环口愈合,只能起到辅助治疗效果;

疝气带:保健型疝气带物理上起到小肠不再脱出缓解疝气病情的作用,但保健型无法治疗只能短期内缓解病情,不及时治疗可能更会加重病情。

 疝气食疗保健

1、羊睾丸、鸡蛋各4个,水煮后吃蛋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用于本病气虚者。

2、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3、全蝎一个研末,装入鸡蛋孔内蒸熟食之。

4、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5、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本方适用于小儿疝气者。

6、小茴香15克,食盐4克,青皮鸭蛋2个。

7、无花果有理气健脾之效。取无花果5个,小茴香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8、老丝瓜250克(焙干),陈皮10克,共研细末,用白酒冲服,每次3克,每日2次,连服1个月。

9、橘核30克,山楂核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有行气散结、通络止痛之效。

10、将黄芪24克、荔枝核12克、橘核9克、小茴香6克,放入1具洗净的猪肚内;将猪肚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炖至烂熟后,加入葱、姜、食盐后食用。可以补中益气,促使脏腑恢复原有位置。

5疝气的饮食

 1、要替患儿进补,必须选择清润又不太寒凉且破气的食物,像菠菜、土豆、胡萝卜、西红柿、木耳、藕、青鱼、鲢鱼等,水果如苹果葡萄桃子等。

2、多吃高纤维饮食,包括五谷、谷物、麸皮、和未加工的水果和蔬菜。

3、暂时不宜吃的如绿豆、白菜、黄豆芽、白萝卜、青萝卜等,水果有橙子、雪梨等,油腻煎炸之物如薯片、虾条、朱古力等也不宜吃。

 

6疝气的日常护理

1、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内胀气的食物(尤其煮食的鸡蛋、红薯、花生、豆类、啤酒、碳酸气泡饮料等)。

2、暂时不宜吃的如绿豆、白菜、白萝卜、青萝卜、黄豆芽等。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内胀气的食物,油腻煎炸之物如薯片、虾条、朱古力等也不宜吃。

3、还有就是忌烟酒。尽量少抽或不抽烟,吸烟者的咳嗽可能对发展或恶化疝气有加速作用,放弃抽烟可改善血液,加速疝气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