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简称 TMD),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并非指某种单一疾病,而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又有相同或相似发病因素及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常见表现有:下颌(俗称下巴,颌面部唯一能动的部分)运动(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异常、双侧耳前区疼痛、下颌运动时关节弹响以及头痛等。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此病最为多见,好发于青壮年,以20~30岁患病率最高。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本症的主要特点为关节区酸胀疼痛、运动时弹响、张口运动障碍等,多数属关节功能失调、预后良好,但极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器质性改变。
TMD 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下颌运动异常: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歪曲);开闭运动出现关节铰锁(开口过程中突然出现障碍停顿,患者作一个特殊动作或压迫关节区又可顺利张口)等。正常人自然开口度约 3.7cm(相当于自身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末关节合拢时的宽度),开口型不偏斜,呈「↓」。
疼痛:开口或咀嚼时关节区或周围肌群疼痛。部分病程迁延的患者常出现面颊部、颞部及枕部的疼痛。
弹响和杂音:开口运动时有「咔、咔」的声音,多为单音,有时为双音;或出现开口时「咔叭、咔叭」的破碎声,多为双声;有时开口时会有连续的揉玻璃纸样的摩擦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 TMD 与头痛有明显的关系。Pullinger 报道,TMD 男性患者头痛比例为 83.3%,女性患者占 89.1%。因此,有学者把头痛列为本病的第 4 个临床表现。
1.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和加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创伤因素
很多患者有局部创伤史。如曾受外力撞击、突咬硬物、张口过大(如打呵欠)等急性创伤;还有经常咀嚼硬食、夜间磨牙以及单侧咀嚼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引起关节挫伤或劳损,咀嚼肌群功能失调。
3.咬合因素
咬合紊乱也可以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或者加重。如咬合干扰、牙齿过度磨损、磨牙缺失过多、不良修复体、颌间距离过低等。咬合关系的紊乱,可破坏关节内部结构间功能的平衡,促使本症的发生。
4.全身及其他因素
系统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此外,一些医源性因素,例如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会导致咀嚼肌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常为综合因素引起,与精神心理障碍、合关系紊乱、不良口腔习惯有关,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调节生活节奏和秩序,合理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锻炼身体。定期口腔检查,及早治疗异常的合关系,尤为重要。对积极治疗无效者,则应高度警惕口腔及耳部的恶性肿瘤。注意关节区保暖,调整个人心理状态,保证舒适适时的睡眠,避免进食过硬食物及颌面部创伤,改正不良姿势(手支撑下颌:例如托腮、将下颌支于桌面等)。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而阻止花生四烯酸合成炎症和疼痛介质前列腺素,从而发挥止痛和抗炎作用。
(2)硫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sulfate):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目的是消除炎症、减轻疼痛。虽然目前还没有药物能确切地抑制或修复关节组织和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但已有证据提示,硫酸氨基葡萄糖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同时改善骨关节炎症状和关节结构的药物。
(3)阿片类镇痛药。
(4)抗抑郁药。
(5)抗惊厥药。
(6)皮质类固醇激素。
2.非药物治疗
(1)首先要去除精神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需精神科医生协助制定治疗计划,进行心理-行为疗法;
(2)矫正咬合关系,以及不良习惯,如过度张口、单侧咀嚼等;
(3)其他非药物治疗,如:神经刺激疗法、神经阻滞疗法、外科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疗法等。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饮食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无有效辅助作用,患者平时的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
1、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奶油、猪油。
2、忌吃腥发的食物;如鲢鱼、鲤鱼。
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粽子、糯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