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又称克罗恩病、克隆氏症候群或局部性肠炎,是一种发炎性肠道疾病,可能影响肠胃道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分。症状通常包含:腹痛、腹泻(如果发炎严重可能会呈血性)、发烧和体重减轻。其他合并症可能发生于肠胃道之外且包括:贫血、皮疹、关节炎、眼睛感染和倦怠。可能会因为感染出现皮疹、坏疽性脓皮症或结节性红斑。肠阻塞也常发生,那些具有此疾病的人罹患肠癌的风险更大。
克隆氏症是由环境、免疫和细菌等因素在遗传易感个体上的组合所引起的。它会导致慢性发炎疾病,其中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针对肠胃道的微生物抗原进行攻击。虽然克隆氏症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但它不会以自体免疫疾病的形式表现(免疫系统不被身体本身所触发)。确切的潜在性免疫问题尚未明确;然而它可能是免疫缺陷的状态。整体风险中约有一半和超过70个的基因相关。吸烟者罹患克隆氏症的机率是没吸烟者的两倍。它也时常发生于肠胃炎后。诊断是基于许多发现结果包括:组织切片和肠壁外观、医学影像和疾病描述。可以呈现其他的类似病症包含:肠躁症和贝赛特氏症。
目前并无任何药物治疗和手术能根治克隆氏症。治疗选项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使病情缓解以及预防复发。新诊断为克隆氏症的病人通常会接受短暂的类固醇治疗,使病情有显著的改善,之后并合并灭杀除癌锭或硫嘌呤等药物防止复发。对于有烟瘾的病患来说,在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戒烟。患有克隆氏症的病患中,每五位就有一位需要每年定期回医院复诊,其中约有一半的病患在发病后十年左右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虽然手术并非必要的治疗方式,但适用于脓疡、某些情况下的肠阻塞以及癌症。同时也建议患者在发病的八年后,需要隔几年接受大肠镜,以检查是否有罹患大肠癌。
在欧洲以及北美等地区,克隆氏症的盛行率约为每1000人中有3.2人罹患克隆氏症[14]。在亚州以及非洲等地区较为罕见。就历史的发展情形来说,克隆氏症在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但罹患克隆氏症的人口比例自1970年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已经不断窜升。发炎性肠道疾病在2010年造成35000例死亡案例,而罹患克隆氏症的病患的预期寿命有轻微的减少。克隆氏症好发的年龄层位于十多岁至二十多岁,但依然会在各种年龄层中出现。且不因性别有所不同。克隆氏症的名称是用来纪念Burrill Bernard Crohn,这位肠胃科医师和另外两位同事在1932年于纽约西乃山医院描述许多在回肠末端以及小肠等容易受感染的部分有发炎状况,病患的病情。 治疗克隆氏症的方法有二: ! 利用TNF-α的抗体 ! 利用可调节T细胞过敏反应的interleukin-10。
1.克罗恩病在早期的时候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到严重时,就会发生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瘘管形成。对一部分病人来说,炎症还会侵蚀腹壁、盆底肌肉,大便甚至会从腹壁、阴道等部位溢出。
2.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国外,这种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而我国大概为十万分之二,这样算下来,每年我国就新增1万病例。
3.克罗恩病起初发病在消化道,常常与其他肠道疾病有相似之处。在一些小细节上克罗恩病会有所不同,比如右下腹或肚脐周围隐痛,排便次数多,还会有腹部包块、肠梗阻等现象。但是,由于克罗恩氏病临床表现多,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有时会被误诊为阑尾炎、肠息肉等。
4.目前还没有克罗恩病的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上多数都是先排除其他疾病,然后在大便培养、内镜检查、组织活检等辅助检查之后,综合分析才能下一个诊断。而很多医生对此病不了解,故克罗恩病在临床上的确有易被误诊的问题存在。
5.关于引起克罗恩病的特殊病因,有人认为是病毒、有人认为是细菌,但最终专家们也没有能够揪出元凶。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奇怪的疾病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比如遗传、免疫系统紊乱、饮食等。
6.在西方这个疾病就比较常见,其发病率比中国高6倍左右,有家族史的人比其他人患病率更高,他们在饮食中常常喜欢那些含有大量糖、人工合成脂肪的食物,却只吃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等。因此,要预防的话,可能在饮食上尤为注意,偶尔吃素倒是不错的选择。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1.消化系统表现
(1)腹痛
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痉挛性疼痛,间歇性发作,伴肠鸣,餐后加重,便后缓解。如果腹痛持续,压痛明显,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形成脓肿。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可能是病变肠段急性穿孔所致。
(2)腹泻
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开始为间歇发作,后期为持续性糊状便,无脓血或黏液。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感。
(3)腹部包块
以右下腹与脐周为多见,是由肠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4)瘘管形成
是Crohn病临床特征之一。由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形成瘘管。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外瘘则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5)肛门直肠周围病变
少数病人有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肛裂等病变。
2.全身表现
(1)发热
发热系由于肠道炎症活动或继发感染引起,常为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少数呈弛张热,可伴毒血症。
(2)营养障碍
因食欲减退、慢性腹泻及慢性消耗疾病所致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骨质疏松等症。
(3)急性发作期
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肠外表现
部分病人有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杵状指、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慢性肝炎、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本病肠外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相似,但发生率较高,常见的有:①皮肤、粘膜表现结节性红斑、多型红斑、口疮性溃疡、坏疽性脓皮病等。②眼损害:可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等。③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痛:偶尔有强直性脊椎炎。④肝病:脂肪肝、慢性活动性肝炎、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⑤血液系的表现:可有贫血、血栓性栓塞现象。⑥肾病变:肾盂肾炎和肾石病在本病中发生较多。⑦生长和发育:儿童患者可受影响。
在发生克罗恩病后,身体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症状,大家此时都会以胃肠道炎症疾病去进行治疗,这样往往治疗的最后结果反而背道而驰,其实这属于罕见的克罗恩病。
1.溃疡
早期浅小溃疡,后成纵行或横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典型的裂沟,沿肠系膜侧分布,肠壁可有脓肿。
2.卵石状结节
由于黏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和瘢痕的收缩,使黏膜表面似卵石状。
3.肉芽肿
无干酪样变,有别于结核病。
4.瘘管和脓肿
肠壁的裂沟实质上是贯穿性溃疡,使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脏器或组织(如膀胱、阴道、肠系膜或腹膜后组织等)之间发生粘连和脓肿,并形成内瘘管。如病变穿透肠壁,经腹壁或肛门周围组织而通向体外,即形成外瘘管。
5、感染。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一些溃疡性结肠感染性疾病比较相似,因而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目前的研究表明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因素中,病毒的可能性比较大。
6、神经精神因素。我们都知道,心情不好的话会引起很对疾病,那么有人认为精神因素与此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心身疾病证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差的人,有可能会引起此类疾病的发生。
7、自身免疫反应。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者较多,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所以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研究表明,在环境因素中,吸烟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相关,克罗恩病吸烟者临床表现及预后较非吸烟者差。因此,积极戒烟是预防克罗恩病发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口服避孕药者患克罗恩病的危险性增高,与用药时间呈正比。因此,避免服用避孕药也是预防克罗恩病发病的途径。
有研究显示,克罗恩病的发生与副结核分歧杆菌和麻疹病毒有关,为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我们应该提倡使用公筷或分餐制,牛奶及乳制品消毒后饮用,瓜果蔬菜应该彻底洗干净,对克罗恩病病人的粪便要消毒处理。
在免疫因素方面,与克罗恩病发病紧密关联的是一种称为T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因此,增强免疫力也可预防克罗恩病。生活中,增强免疫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跑步、跳舞、游泳、篮球、足球、中国传统武术等等。
一、未病前的预防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的。现代医学认为克隆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结合中西观点,可从生活起居、饮食、精神调养、增强体质等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2.禁食生冷不洁食物;
3.精神调养;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二、已病后的预防
本病为一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根本的治愈方法。许多病人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一次以上的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的复发率甚高,有报道可达90%。本病的复发率与病充数范围和病症侵袭的强弱等因素有关。所幸死亡率还不高。此外,本病随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复发率逐渐降低而健康者的比率升高。近年来采用各种治疗措施对多数病人是有效的,可帮助患者度过病情活动期的难关。
1.原则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无并发症时,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可缓解有关症状。活动期宜卧床休息,高营养、低渣饮食。严重病例宜暂禁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贫血者可补充维生素B12、叶酸或输血。低蛋白血症可输白蛋白或血浆。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肾上腺皮质激素或6-巯基嘌呤等药控制活动期症状有效。解痉、止痛、止泻和控制继发感染等也有助于症状缓解。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可促进体内酶类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具有保护细胞膜作用。
2.药物治疗
(1)水杨酸类
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5-ASA)适用于慢性期和轻、中度活动期病人。一般认为SASP不能预防克罗恩病复发。对不能耐受SASP或过敏者可改用5-ASA。对直肠和乙状、降结肠病变可采用SASP或5-ASA制剂灌肠,经肛门用药。严重肝、肾疾患、婴幼儿、出血性体质以及对水杨酸制剂过敏者不宜应用SASP及5-ASA制剂。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用于中、重症或暴发型患者,对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静滴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或ACTH,14天后改口服泼尼松维持。通常在急性发作控制后尽快停用,也可采用隔日口服泼尼松或合用SASP或s-ASa作为维持治疗。对直、乙结、降结肠病变可采用药物保留灌肠,如氢化可的松唬珀酸盐、0.5%普鲁卡因,加生理盐水,缓慢直肠滴入,也可与SASP,s-ASA或锡类散等药物合并使用,妊娠期也可应用。
(3)抗生素:甲硝唑、环丙沙星或利福昔明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病情缓解有效,尤其是克罗恩病继发有感染(如脓肿形成、瘘管内感染、贮袋炎)和肠内细菌过度生长,并能促使肛周瘘管闭合。但因长期使用引起胃肠道不适和其他副作用,许多患者不能长期坚持。
(4)其他药物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磺胺药治疗无效者,可改用或加用硫唑嘌呤、6-琉嘌呤(6MP)、环孢素、FK506等其他免疫抑制剂,也可合用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增强剂。此外,甲硝唑(灭滴灵)、广谱抗生素和单克隆抗体等也可应用。
3.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用于完全性肠梗阻、肠瘘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以及难以排除癌肿的患者。对肠梗阻要区分炎症活动引起的功能性痉挛与纤维狭窄引起的机械梗阻,前者经禁食、积极内科治疗多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对没有合并脓肿形成的瘘管,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有时亦可闭合,合并脓肿形成或内科治疗失败的瘘管才是手术的指征。手术方式主要是病变肠段的切除,手术切除包括病变及距离病变远、近侧10cm的肠段及其系膜和淋巴结。如局部粘连严重或脓肿形成,不能切除,可作短路或旷置术,根据情况再作二期病变肠管切除术。如为腹腔内脓肿则切开引流。对多处病变的病例,只切除有并发症的病变肠管,避免因过度切除发生短肠综合征。因误诊为阑尾炎等而在手术中发现为此病时,如无肠梗阻、穿孔等并发症,不必做肠切除术。本病手术治疗后多在肠吻合口附近复发。推荐的预防性用药在术后2周开始,持续时间不少于3年。术后复发率高,应随访。
1.日常饮食
由于CD的发生本身与饮食关系密切,同时,CD又主要累及消化道,尤其是主要在累及小肠时,CD患者饮食的摄入、消化及吸收均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此外,治疗CD的药物对饮食的摄入、消化及吸收也会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CD患者的饮食与CD病情关系极其密切,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会产生良性循环,否则,会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对CD患者应高度重视其日常饮食。
一、适宜的饮食
(一)低脂肪、适量蛋白
由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改变了肠道菌群、较多的抗原易于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参与了CD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日常饮食应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采用低脂肪和适量优质蛋白食物。适量的优质蛋白的摄入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
(二)高膳食纤维
高膳食纤维饮食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菌群,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了大便中不良成分对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但是,当CD处于活动期,尤其是有明显的腹泻及脓血便时,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应进食过多的膳食纤维,甚至可以暂停一段时间。
(三)高维生素
CD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VD的缺乏相关,而补充维生素则有利于CD的缓解。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四)开胃、清淡、易消化
由于CD主要累及全消化道,同时还由于药物的影响,CD患者的饮食摄入、消化及吸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证CD患者的营养均衡,并减少饮食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应给予开胃、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
早期优化治疗方案是指临床已确诊的活动期CD患者,尤其是初发的CD患者,在未出现消化道结构和功能障碍时,立即使用IFX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CD的病程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过程。早期以肠道炎症病变为主,出现临床症状伴随生物学、内镜下、组织学等炎症表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可恢复的。随着疾病进展,黏膜炎症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导致消化道出现狭窄性、穿透性病变等并发症,肠道结构和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最终导致肠道结构损害和功能丧失(图11-2、11-3)。因此,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尽可能实施早期优化治疗方案。
具体操作如下:
(1)主食宜精细,用富强粉、上等好大米等。禁用粗制粮食,如玉米面、小米、全麦粉制成的食品,以免增加肠道负担和损害。
(2)副食可选用瘦肉、鱼、鸡、肝、蛋等作为提供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活动期要限制牛乳。不吃胀气食物,如黄豆、葱头等,蔬菜可选用土豆、山药、胡萝卜等含粗纤维少的块根类食物。
(3)为纠正体内缺钾及贫血状况,可供给各种菜汁、果汁、去油肉汤、枣汤、肝汤等,以补充维生素B、C及无机盐钾、铁等。
(4)为了增加营养,又不增加肠道负担,应尽可能压缩食物体积,选择单位量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如饮料代替饮水。亦可用两种以上原料合制一份饮食,如肝汤菜汁蒸鸡蛋、煮鸡汤挂面、果汁冲藕粉、鸡蛋和面制成面条、馄钝皮等。
(5)食物要易于消化,各种食品均应切碎制软,禁用油煎炸食品,烹调多以烩、蒸、煮、炖为宜。禁用各种浓烈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大料、酒类等,避免对肠粘膜的刺激。
(一)粗糙食物
由于CD患者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粗糙的饮食不利于消化及吸收,并且会因为粗糙的饮食本身及继发的腹泻加重消化道黏膜的损伤。
(二)海鲜和牛奶
海鲜和牛奶,尤其是生的海鲜和牛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作为抗原可诱导变态反应,从而诱发或加重CD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同时,还由于中国人对海鲜和牛奶等生蛋白较西方人更不耐受,海鲜和牛奶性的饮食更容易导致CD的复发或病情加重。
(三)刺激性食物
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尤其是已受伤的消化道黏膜,同时还刺激肠蠕动和黏膜分泌,诱发或加重腹泻,从而诱发或加重CD病情。
(四)油腻食物
由于CD患者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进食油腻的食物将会导致CD患者消化及吸收不良。因此,CD患者不能耐受油腻食物。
CD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VD的缺乏相关,而补充维生素则有利于CD的缓解。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四)开胃、清淡、易消化
由于CD主要累及全消化道,同时还由于药物的影响,CD患者的饮食摄入、消化及吸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证CD患者的营养均衡,并减少饮食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应给予开胃、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