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所属类别:
疾病
本词条涉及疾病类描述和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遇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1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2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感染: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免疫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3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1、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排除,对疾病的恢复大有益处。

2、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的渗出即时吸收。

3、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内滴药;以预防中耳感染。

4、经医生指导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有鼓室内积液或积血者,应去医院进行治疗。

4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5分泌性中耳炎的饮食

1.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多吃维生素的食物;

3.宜食清淡的食物。

6分泌性中耳炎的日常护理

1.忌腥荤发物;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过咸或腌制的食物;

4.忌坚硬难咬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