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
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多为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其原因不明,可能与疲劳、睡眠不足、营养不足等引起大脑皮质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低血压: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
(2)体位性低血压:一般是患者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等症状,。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
主要有两类:
1、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瘦弱女性,有时与营养不良有关。
2、继发性低血压:即血压低是发生于某些疾病的基础上。这些疾病包括:
①某些心血管疾病,如严重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②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③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严重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1、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动作宜慢,不宜过度劳累。
2、饮食结构合理,全面增强营养,戒除烟酒。
3、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
4、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5、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以加强静脉回流。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6、对血管扩张剂,镇静降压药等慎用。
7、可选用滋补药来调节血压,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人参,桂圆肉。
一般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体质虚弱需要加强营养和运动锻炼,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患有原发疾病引起的如肺结核等需要加紧治疗;因药物引起可停用或调整剂量;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立时动作宜缓慢,或以手扶物。
药物治疗
针对临床症状严重原发性低血压者,可酌用小剂量激素,如9-a-氟氢可的松。必要时可辅以咖啡因、麻黄碱和盐酸士的宁肌内注射。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2g,陈皮10g,升麻3g,木香6g,酸枣仁12g。
2、肝肾阴虚证:眩晕头痛,目涩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盗汗,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柔肝,滋阴降火。
方药:枸杞地黄丸加减。
枸杞15g,菊花10g,生地12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g,白芍10g,天麦冬10g,地骨皮10g。
3、脾肾阳虚证:头晕心悸,畏寒肢冷,气短神疲,纳少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益气扶阳。
方药:右归饮加减。
制附子10g(先煎),肉桂10g,熟地10g,山药10g,山萸肉10g,杜仲10g,党参10g,白术10g,干姜10g,仙灵脾10g。
其他疗法
中成药:
1、参麦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参附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黄芪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多食补气血、温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
2、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3、失血及月经过多引起的低血压,如伴有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及新鲜蔬菜等。
4、低血压病人宜选择高钠、高胆固醇的饮食,如动物脑、肝、蛋黄、奶油、鱼子等。
1、忌食生冷及寒凉、破气食物,如菠菜、萝卜、芹菜、冷饮等。
2、少吃赤小豆、葫芦、冬瓜、西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籽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