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
所属类别:
疾病
本词条涉及疾病类描述和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遇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一般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9/L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因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故白细胞减少通常是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且大多数也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的降低,因此白细胞减少通常指的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10岁以下儿童低于1.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严重者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经过治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以恢复正常。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1白细胞减少症的症状

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有头晕、乏力、心悸、低热、失眠、咽喉炎及黏膜溃疡等。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病程长,白细胞长期有中至重度减低伴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完全缺乏,但很少合并严重感染。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一良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反复感染为特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程迁延多年,血中中性粒细胞周期性减少,常间隔21天(15~45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l周,发作时全身不适,头痛、发热,伴有咽部或其他部位感染。

2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先天性因素: 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干细胞的增殖减低或再生障碍。由于粒细胞分布异常,而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形成可白细胞减少症。

疾病因素: 后天由于疾病原因造成的白细胞破坏过多,特别是多种药物和自身免疫病通过免疫引起及各种感染致消耗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和移向脾脏引起其分布异常,如各种过敏和内毒素血症。

3白细胞减少症的预防

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   

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注意临床用药:慎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及解热镇痛药,应定期检查白细胞,严格掌握药量、用药时间,一经发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1)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注意安全防护,定期检查血象,如发现白细胞减少,立即调离岗化。   

(2)对接触苯、二甲苯类有毒化学品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查血象。   

5、对患传染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6、对营养障碍者,应有针对性检查及纠正。   

7、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不必过多依赖药物治疗。

4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1.尽可能去除一切可能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的因素;治疗原发病。   

2.注意营养,供给足够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3.积极防治各种感染,为提高免疫功能,可适当予以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4.刺激白细胞生长的药物,该类药物种类很多,包括维生素B4、B6、利血生、胺肽素、鲨肝醇、肌苷(均按常规剂量用药)及碳酸锂。一般认为上述药物疗效不肯定。   

5.免疫抑制剂,确诊为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者,可用糖皮质激素类;无效者可试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长春新碱,每周1次,无效停用;环磷酰胺,口服,用药4~6周,无效停药,有效者可用最小剂量维持适当时间。   

6.明显脾大,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7.细胞因子治疗,在伴有反复感染,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可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皮下注射。以上用药至白细胞和粒细胞正常后逐渐减量至停用。

5白细胞减少症的饮食

1、宜吃增加免疫力的食物;

2、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6白细胞减少症的日常护理

1、忌吃高盐、高调味料的食物;

2、忌吃燥热性的食物;

3、忌吃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