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心病总数15%,居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母孕期初3个月多有风疹病毒感染史。女性多见。婴儿出生后10-15小时,动脉导管即开始功能性闭合。生后2个月至1岁,绝大多数已闭,1岁以后仍未闭塞者即为动脉导管未闭。本病常单独发生于正常婴儿、儿童及早产婴儿。或者并发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等。动脉导管的粗细不一,足月产儿与降主动脉直径相近,一般直径为5-20mm,长度6-10mm,可分为五型:管型、漏斗型、窗型、哑铃型和动脉瘤型。
1、动脉导管未闭、症状动脉导管细小者临床上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喂养困难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2、体征胸骨左缘上方有一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于收缩末期最响,杂音向左锁骨下、颈部和背部传导、当肺血管阻力增高时,杂音的舒张期成分可能减弱或消失。分流量大者因相对性二尖瓣下而在先尖部可闻及较短的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婴幼儿期因肺动脉压力较高,主、肺动脉压力差在舒张期不显着,因而往往仅听到收缩期杂音,当合并肺动脉高压或心力衰竭时,多仅有收缩期杂音,由于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宽,并可出现周围血管体征,如水冲脉、指甲床毛细血管搏动等。
3、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时,出现周围动脉搏动宏大,锁骨下或肩胛间闻及收缩期杂音(偶闻及连续性杂音)心前区搏动明显,肝脏增大,其促,并易发生呼吸衰竭而依赖机械辅助通气。
遗传是主要的内因
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如孕母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母接触放射线;孕母服用抗癌药物或甲糖宁等药。
胚胎学和发病机制
胎儿的动脉导管从第六主动脉鳃弓背部发育而来,构成胎儿血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的生理性通道。胎儿期肺小泡全部萎陷,不含有空气,且无呼吸活动,因而肺血管阻力很大,故右心室排出的静脉血,大都不能进入肺内循环进行氧合。由于肺动脉压力高于主动脉,因此进入肺动脉的大部分血液将经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再经脐动脉而达胎盘 ,在胚盘内与母体血液进行代谢交换,然后纳入脐静脉回流入胎儿血循环。
1、妈妈在妊娠早期避免感冒,如注意保温,少到公共场所,尤其是少逛大商厦。据检测,密封较好的大商厦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差的,这是预防先心病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2、在心脏发育接近完善时,大约是在妊娠2个月的时候,做彩超查一下小孩心脏的发育情况。如果条件比较好的话,应该能看出小孩心脏的发育情况。如果小孩的心脏有心脏畸形而且比较复杂,比如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症等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先心病,妈妈就要考虑舍去这个胎儿。但是超声波胎儿心脏发育情况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与医院的设备、医生的个人水平都有关。
3、有人认为孩子先心病与超声波、周围放射性物等有关系,但是,这些说法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
4、家庭装修造成的空气污染对心脏发育的影响不确切,但是肯定是不好的。它可能不会影响小孩的心脏发育,但可能会影响小孩其它方面的发育。我们在装修后感觉到的一些特殊气味及刺激,都是有毒性的气体造成的,这些有毒的气体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5、父母饮酒、抽烟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6、一些药物也是要避免的。
7、有的胎儿发育不好,不健全的话,有时会有反应,比如有些妈妈流产等,这些原因一部分由于母体的不适应,一部分是由于胎儿本身发育的不正常。有的妈妈为了保胎,用一些药物,这些药物会对胎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为防治感染性心内膜炎、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导管缩小或闭合。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最常见的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是目前最常见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适合各种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其方法大致为使用特制的导线夹住“特殊的补片”进入心脏后,到达动脉导管未闭处,用补片将未闭合处封闭。此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3、手术治疗 手术结扎与切断缝合手术。理想年龄为4-15岁,若病情进展快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有症状的动脉导管未闭者,诊断明确,除外禁忌证,原则上都应尽早紧急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1)动脉导管结扎或钳闭术:可经胸部后外侧切口或电视胸腔镜技术进入左侧胸腔进行手术。
(2)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即用2把导管钳钳闭动脉导管后,在两钳之间边切边连续缝合主动脉和肺动脉边缘。
(3)内口缝合法:即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条件下阻断心脏血液循环,经肺动脉切口显露并直接缝闭动脉导管切口。
(4)导管封堵术:即应用心导管释放一适当的封堵器材达到闭塞动脉导管的目的。
1、宜高维生素饮食。
2、宜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3、宜高蛋白质饮食。
4、宜低脂肪饮食。
1、忌高盐饮食。
2、忌甜食。
3、忌罐装饮料和冷饮。
4、忌盲目进补。